10月10日,在黑龙江绥化的一处工地,发生了一起吊车倾倒事故。在作业过程中,吊车突然失衡,导致两名工人被甩出并重重摔落,幸运的是,市民们捕捉到了这一惊险瞬间。事故发生后,拍客向附近商家求证,得知事故已经发生数日。商家透露,“在卸塔吊时,吊车意外翻倒,两名工人均遭受重伤。目前,工地施工仍在进行中。”绥化市北林区应急管理局对此事高度重视,已介入调查处理,但具体细节尚未对外公布。
吊车事故的十大原因:
吊车作为重型机械,其安全操作至关重要。然而,吊车事故却时常发生,不仅威胁到工人的生命安全,也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。为了引起大家对吊车安全问题的重视,我们总结了吊车事故的十大原因。这些原因包括超载、支腿陷落、吊装方法不当、驾驶操作失误、恶劣天气影响、设备故障、违规驾驶、盲区碰撞、钢丝绳断裂以及安全装置失效等。这些原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,导致吊车事故的发生。因此,我们必须对这些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,确保吊车作业的安全与稳定。
前方超载是吊车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当吊车承载超过其设计负荷时,不仅会增加事故的风险,还可能导致吊车结构受损,严重影响其安全性能。因此,在吊装作业中,必须严格控制超载情况,确保吊车的安全稳定运行。
后方超载与吊车支腿下陷
在吊装作业中,后方超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长期的实践表明,吊车支腿下陷事故时有发生,这主要归因于支腿所接触地面的软硬不均,导致支腿出现不均匀的下陷。特别是一些特定的地面类型,如回填土、碎石地、泥地以及地形边缘和排水渠等空心场地,都容易引发支腿下陷的问题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,水泥地也可能会出现支腿下陷的情况。
预防支腿下陷的关键措施包括:
确保支腿稳固支撑在平坦且坚实的地面上,通常建议使用枕木或钢板来增强支撑。
避免将支腿支撑在挖方地基附近,以防滑坡导致事故。
支腿不应支撑在地下管道或地下工程出入口等埋设物上,以防止塌陷等意外情况。
此外,吊车在回转过程中需特别谨慎。起吊物品初期,吊车通常不会翻车,但回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可能引发危险。离心力随回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大,可能导致吊车倾斜,效果类似于超载和歪拉斜吊,因此回转速度必须控制在安全范围内。
操作伸臂或趴臂时未遵循正确程序
在起吊作业中,若不当操作伸臂或趴臂,极易导致吊车翻覆。这是因为伸臂和趴臂都会增加吊车的负重,相当于在进行“重量累加”。若吊车已接近满载状态,继续此类操作可能因瞬间超载而引发翻车事故。
高速行驶转弯
由于吊车的重心相较于普通汽车更高,因此,在转弯时若速度过快,同样可能导致翻车事故的发生。
转盘连接螺栓断裂
以某年某建筑工地的汽车式起重机翻车事故为例,其中一名挂钩工人不幸遇难。经调查,事故原因竟是转盘连接螺栓连续被切断,导致上车翻倒。由此可见,连续螺栓的安全性至关重要,必须确保其强度达标,以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。
吊车折臂事故
“折臂”是吊车操作中常见的事故之一。这通常由于起重臂的小幅度仰角过大,结合惯性的影响,导致起重臂折断。此外,起升绳的超卷扬或变幅机构的行程超出限制,也可能引发向后折臂的情况。同时,吊臂与建筑物的意外碰撞,也是导致折臂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防止折臂的安全措施包括以下几点:
在小幅度仰角时,必须小心预防起重机后折臂,特别是在满负荷松钩的情况下。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将物品置于地面,然后逐渐释放钢丝绳,以避免突然松钩。
吊装大型物品时,需注意物品与起重臂之间的碰撞风险,保持足够的间距,并防范物品摆动时与起重臂相撞。
确保起重臂的活动范围在建筑工地内是安全的,以防止在变幅或回转时与建筑物发生碰撞,从而保护起重臂和建筑物不受损坏。
此外,还需定期检查起重臂销轴和变幅绳的滑轮,以预防因销轴断裂等事故的发生。
另外,必须遵守《起重安全管理规程》中的规定,严禁斜吊和吊拔埋在地下或凝结在地面、设备上的物品。斜吊会增加倾翻力矩和钢丝绳拉力,因此应避免“歪拉协斜拽”等危险操作。
吊车触电事故的预防措施
为确保起重机在作业过程中不发生触电事故,需注意以下关键点:
在起重机工作时,必须保持起重臂、钢丝绳、吊具及吊物与输电线的距离至少达到规定标准。
起吊前,一旦捆绑和挂钩完成,应避免用手直接扶持吊物或牵拉钢丝绳,以防在触电时受到伤害。
跨工地转移时,需确保起重臂放平,不可伸出或仰起,同时严禁人员手牵钢丝绳行走,以保障安全。
在野外空旷区域作业时,若遇雷雨天气,应立即将起吊臂收回并放平,以防范雷击带来的风险。
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源于对安全规范的忽视和违章操作。为确保安全生产,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,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。
自燃事故
吊车自燃,多因线路老化所致,但刹车温度过高、排气口被杂物堵塞、车载易燃物以及机械摩擦等也可能引发。由于自燃往往无预兆,因此吊车应配备灭火器,以便在初起火势时迅速扑灭。同时,定期对老款吊车进行检修也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措施。
起重吊装操作中的21个安全要点
安全站位:在吊装作业时,务必远离危险区域,如吊杆下、吊物下、被吊物起吊前区等。这些区域一旦发生危险,很难迅速躲避。因此,工作人员应当时刻保持警惕,并相互提醒,确保自己的安全。
正确认知吊索具安全系数:吊装作业中,工作人员必须准确理解吊索具的安全系数,不能仅凭不断裂为依据进行超重作业。确保吊装作业在安全范围内进行。
预见性拆除:在拆除作业中,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,如物件估重、切割的彻底性、拆除件受挤压增加荷重等。同时,连接部位必须经过检查才能进行起吊,以防止意外发生。
避免失误性操作:吊装作业涉及多个单位和不同类型的吊车,日常操作习惯、性能差异和指挥信号的不同都可能引发误操作。因此,在吊装过程中要特别谨慎,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正确无误。
牢固绑扎被吊物体:高空吊装拆除时,对被吊物要采取“锁”而不是“兜”的方式进行绑扎。同时,对于被吊物的尖锐棱角要采取“垫”的措施,确保吊装过程的安全。
防止滚筒缠绳不紧:在大件吊装拆除过程中,要注意滚筒上缠绕的钢绳是否排列紧密。如果钢绳松动,可能导致快绳剧烈抖动,失去稳定,造成危险。因此,要确保滚筒缠绳紧固,避免出现继续作业危险或停不下来的情况。
确保临时吊鼻焊接牢固:临时吊鼻的焊接强度必须足够,以承受起重作业中的负荷。同时,要注意吊鼻的受力方向是否单一,避免在起重过程中发生折断。此外,还要确保焊接材料与母材相符,并由正式焊工进行焊接。
选择适当的吊装工具和吊点:在吊装作业中,要选择合适的吊装工具和吊点。不同的吊装任务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吊装工具和吊点选择。因此,在开始吊装之前,必须仔细评估并选择适当的选项。
滑轮、绳索选用不当:在设立起重工具时,往往忽视因快绳夹角变化导致的滑轮和绳索受力差异。若导向滑轮吨位选择过小,或拴滑轮的绳索过细,一旦受力过载,便可能导致绳断轮飞,造成严重事故。
无载荷吊索具意外兜挂:起重作业结束后,空载的吊索具在运行时可能意外挂住已摘钩的被吊物或其他物体。若操作人员反应不及时,瞬间便可能发生事故,对人员和设备造成极大威胁。
施工方案与实际脱节:起重吊装施工方案可能内容不全或与实际操作不符,导致其无法有效指导施工,甚至可能仅成为应付检查的挡箭牌,增加了施工风险。
空中悬吊物缺乏安全保险:某些设备或构件需在空中悬吊后才能固定,若长时间停留且缺乏安全保险绳,一旦受到外力影响,可能导致悬吊物坠落,造成严重后果。
工序交接不清或多单位协调不足:如结构或平台的拆除与交接不清,可能导致临时支撑过载或未知危险。同时,多单位施工时的工序平衡问题也可能导致安全隐患。
进度确认不足:吊装前未进行地下咨询,对吊运物重量确认不准确,以及对周围环境中的隐患和安全警示标志未及时发现,都可能引发事故。
使用带“毛病”的吊索具:若吊索具存在缺陷或损坏,使用时可能引发断裂或其他故障,造成严重后果。因此,必须确保吊索具处于良好状态后方可使用。
误用麻绳作安全绳:麻绳的承载能力远不及钢绳,且在日常使用中容易受损,导致抗拉力降低。因此,将其作为安全绳使用不仅无法提供安全保障,还可能因心理依赖而引发事故。
未设警示区:在大件吊装及高空作业下方,未及时设置安全警示区或安排安全监护人,导致他人误入危险区域,从而引发事故。
吊车长臂杆吊重物时“刹杆”考虑不周:在吊车长臂杆起吊重物时,由于吊车臂杆受力下“刹”,杆头与重物重心的垂直线会发生变化。如果起杆调正不准确,可能导致被吊重物瞬间移位。若作业人员未采取适当的回避措施,尤其是在空中作业时,就可能发生事故。
两车同抬翻转物品计重不准:在翻转物品时,由于重心在变换,如果计重不准确,可能导致其中一台吊车过载失稳。这不仅威胁到人员的安全,还可能导致机械设备的重大损失。
危险区域作业未采取防范措施:在诸如天车梁等危险区域作业时,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,如挂警示旗、警示灯或设车档等,可能导致天车突然出现,施工人员躲避不及而发生意外。
对气候影响考虑不足:气候条件对起重作业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。若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措施准备不足,可能导致作业中的安全隐患增加。
露天环境中尚未完全安装的龙门吊等起重设备,若缺乏稳固的封固措施,一旦使用中暂停,塔吊的吊钩未升至安全位置或仅锚封于轻质重物上,轻风便可能引发事故。此外,突然的阵风暴雨还可能导致电源短路,使得即使想抬钩也来不及反应。因此,在施工作业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。特别是在风天进行大件吊装时,必须充分考虑风载对吊车的影响,若存在危险或风力超出安全范围,应立即停止作业。